2023年3月3日下午6點30分,方力鈞的“塵光”展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隆重舉辦,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位人士出席了這一重要學術活動。在開幕之前,我在展廳見到了99藝術網的創始人楊凱,他將我拉到一旁問道,你能否用寫《小魏是怎樣變成老魏的》一文手法寫寫老方?!?】他還說,從讀者反饋來看,將講藝術家故事與評價藝術成就相結合的方法比較受歡迎。而且,他還希望我接下去再多寫一些藝術家、批評家或收藏家,到時候由99藝術網以系列的方式發出。我聽了表示回家試試。不過我強調,我得挑選與我本人有較多接觸,而且讓我覺得有一定史料價值或寫作點的人物作為對象。他當即表示同意,并請我盡快將寫方力鈞的文章發給他。
“塵光——方力鈞個展”海報
澳門藝術博物館,2023.03.04-06.11
回到武漢,處理了手中要事,我就開始思考起如何撰寫方力鈞文章的問題來了。在此過程中我突然感到,要完成楊凱的任務并不容易,這是由于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大多為公眾所熟悉。以方力鈞為例,寫他的文章汗牛充棟,加上那本《像野狗一樣生存》的書發行量太大了,于是使得后來者很難寫出有新鮮感或體現新價值感的文章來。怎么辦呢?想來又想去,我自認為找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回避許多作者寫過的內容,即并不著力于對他藝術成就的評價,改而撰寫我與方力鈞接觸的故事,進而向讀者介紹方力鈞鮮為人知的一面。
“塵光——方力鈞個展”展覽現場
一
很早就見過方力鈞的作品,但先前并未曾有近距離的接觸。2001年,在時任館長王小明的大力支持下,深圳美術館決定舉辦一系列中國當代油畫展。我們作出相關決定是想不但要借此舉努力清理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線索;同時要對出現于中國當代油畫中的“觀念轉向”與“圖像轉向”現象進行比較系統的學術研究。而我們的第一個展覽就命名為“觀念的圖像——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
“觀念的圖像——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開幕式
策展方案確定后,我隨即與一些藝術家進行了聯系,令我高興的是,王廣義、張曉剛、周春芽、羅中立等人紛紛表示愿意參展;令我深感遺憾的是,方力鈞由于當時要在國外有辦展任務不能參加,不過,他同意支持深圳美術館在收藏方面的工作。
當年冬天,由王館長帶隊,我與深圳美術館的一行工作人員專程去了北京,事實上,此行我們不僅到了一些藝術家——如張曉剛、岳敏君等人的工作室,還成功的進行了藝術作品收藏的工作,這在國內美術館中還是比較早的。在離開北京的前一天下午,方力鈞特別邀約王廣義、張曉剛、岳敏君等人做陪,在他建于宋莊的老工作室宴請了大家。那天很冷,大家一邊圍著煤氣爐烤火聊天,一邊享用他剛從內蒙弄來的全羊,此情此景一直深藏于我的記憶之中……后來,“深圳美術館藏中國當代油畫展”分別于2006年3月和2007年9月在德國波恩斯皮特市立畫廊與俄羅斯圣彼得堡美術館展出時,方力鈞的作品均在其中。
方力鈞 2005,7,1 油畫,2005年,100 × 80 cm 深圳美術館藏
2006年1月,我的著作《越界:中國先鋒藝術1979~2004》在河北美術出版社順利出版。當初在確定本書的封面設計時,我與時任河北美術出版社編輯的冀少峰,還有設計師李邦耀不約而同的主張用方力鈞作品《系列之一(之三)》局部作為主要視覺元素。我們都感到,此作品作為時代肖像,生動而象征地表明了許多青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時所呈現出來的特殊心理狀態。而這也正是我在后來出版一系列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書籍時,多在略微改變設計方式的基礎上,以此作品作為封面圖像的基本原因。當然,此舉也使我出版的系列叢書具有一定的辨識度?;蛟S是本書運用了“文圖結合”的方法,或許是本書順應了廣大觀眾與收藏界希望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需求,故不僅于當年分別在北京三聯書店(9月)、北京798的羅伯特書店與北大“風入松”書店上了排行榜,還榮幸獲得了當年的國家級圖書獎——金牛獎。更令我感到溫暖之處在于,時任河北美術出版社社長曹寶泉來電告訴我,方力鈞專門訂了100本此書。要知道,此書系全彩印,碼洋很高,定價為268元,而這也是當時我所出版的書籍一次性售出最多的一次。
江湖上盛傳方力鈞情商高,為人大氣豪爽,我從中的確是領會到了,但當時我和他并不特別熟悉。
《越界:中國先鋒藝術1979~2004》封面 魯虹著
由魯虹撰寫的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史書籍
二
現在回想來,我與方力鈞開始深度接觸起源于2012年,那一年因他要在香港時代廣場舉辦個展,即一方面在深圳羅湖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另一方面則為處理展務會時常過來,加上次年出于北京霧霾特別嚴重之故,他還將小孩送到了深圳上幼兒園——雖然他平時并不呆在深圳,但他隔段時間就會來深圳,所以我們接觸的密度明顯加大。當時,考慮到中國當代藝術的快速發展與文獻資料收集的嚴重滯后,他與幾位同仁申請了國家藝術基金 2014 年年度資助項目,并于當年 3 月成立了當代藝術檔案庫。其目的是希望客觀、詳實的記錄當代藝術發生、發展的過程,同時收集或保留好相關文獻,以為社會各方面研究提供共享服務平臺。也正是出于這一原因,我們見面主要談的是如何籌建當代藝術檔案庫的事情——包括籌建的意義、如何籌建與如何管理等等。
方力鈞送給魯楊的《像野狗一樣生存》的扉頁
與方力鈞接觸,讓我感到,雖然他平常嘻嘻哈哈,并且特別喜歡開玩笑,但其實是一個很細心的人,比如他的《像野狗一樣生存》這本書,我看了以后覺得很好便推薦給我兒子看,兒子讀了也特別喜歡,很想要我請方力鈞在書上簽個名做紀念。在我對方力鈞說后,他回應了聲好,可過了很長時間也沒見他將簽名的書給我,我也不好意思問,以為他忘了,沒想到有一天來深圳他拿出此書給我,打開一看,扉頁上不但畫了幾只小蜜蜂,還寫了“魯楊同學存”的字樣,并簽了名。本來,他當時用鋼筆簽個名就完事了,結果還麻煩了一場??梢娂词故侨绱诵∈虑?,他想的也是相當細的。
2014年,我從深圳美術館退休后,應中電光谷董事長黃立平先生的邀請,到武漢合美術館做了執行館長。開館展是我與德國漢堡美術館館長米弗斯聯合策劃的“西云東語: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展”,接下來做的則是雕塑家傅中望手稿展。在我們看來,優秀藝術家的創作手稿不僅是藝術史家與批評家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料,也是藝術愛好者與收藏家了解藝術家逐漸生長、發展的重要途徑。很顯然,這正是國外優秀美術館經常舉辦一些藝術大師手稿研究展的原因?;厥淄?,雖然此前國內不少展覽中也有藝術家的相關手稿展出,但專門針對創作手稿進行學術研究的展覽還是很少的。經認真籌備,2015年2月13日下午4點半,由孫振華策劃的“構物思跡——傅中望手稿研究展”終于在武漢合美術館開幕,方力鈞作為傅中望的重要朋友自然也在應邀之列。開幕后,借陪他看展之機,我順便介紹了我們準備舉辦系列手稿研究展的想法,而且提出了想為他舉辦一個手稿研究展的建議。方力鈞聽了不僅非常認可我們的想法,還表示同意在合館舉辦有關他的手稿研究展。
2016年2月,合館團隊在方力鈞成都工作室
根據雙方約定,合美術館的工作團隊于2016年春節剛過,就到了方力鈞在成都的工作室,同時帶上了策展方案、相關資料與海報設計等等。短短的一天,雙方進行了非常深入愉快的交流,效率非常高。我注意到,出于對舉辦方的尊重,方力鈞基本同意我們的想法,加上得到助手高松寅的大力支持,所以籌辦本展的過程甚為順利,也很愉快。記得在成都期間,我還看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細節,那就是他和他媽媽常常用開玩笑的口氣對話,并且都很富于幽默感,不像我們與母親的關系,是規規矩矩、一板一眼的,但這在我看來更顯親密、更有意思。我當時就想,也許他媽媽的性格對他的成長有較大影響。說實話,做這個手稿展之前,我對方力鈞的認識并不是很深,但通過接觸,我從他那里的確學了很多東西,包括他處理一些事情或一些問題的方式等等,讓我受益非淺。
方力鈞 《無題》 水墨宣紙,71.5 × 71.5 cm
2016年4月8日下午 “另類生存——方力鈞手稿研究展”在武漢合美術館隆重開幕,同時推出了同名畫冊,海報有意選用了他當年惡作劇時拍下的照片,為的是突出他的個性。當日上午,部分批評家與學者出席了相關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主題為“手稿研究與中國當代藝術的學術清理”,大家都指出:合美術館所做的這個手稿展,不但開啟了一種新的展覽舉辦方式,同時也促進并升華了有關藝術史、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研究的新方法。正如我在相關文章中指出的那樣,此展足以說明,方力鈞跟許多藝術家并不一樣,他畫畫就是為了把對人生的體驗表現出來,而不是滿足于對純粹視覺形式美的表現。比如,新世紀以后,他常用水墨的方式為朋友畫像。而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因為他經常奔走于各地,選用易于攜帶的水墨媒材有利于他用空閑的時間作畫;二是他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與朋友們進行交流,并展開一些必要的回憶。在這類作品中,有的是以純粹白描的方式畫出的;有的是在白描的方式上施以明暗;有的施了色彩。盡管手法不一,但都很傳神地表達了對象。與用傳統寫生法繪出的肖像不同,這類肖像多是他根據相機與手機拍攝的圖像畫出的,構圖極為隨意——有的甚至是從不同方向畫出;造型則具有特寫、夸張與略帶變形的特點。其中一些作品,甚至是我們研究藝術史的重要文獻。像《栗憲庭、張頌仁、方力鈞像》就與著名的“后89展”的舉辦有關。包括他畫王廣義、李津、冀少峰、杜堅等無不如此,這些人都是與他很熟的,在長期的交往中,彼此產生了一些感情和故事,所以這類作品很自然的攜帶著特定的文化與歷史信息,值得人們認真對待。
“另類生存——方力鈞手稿研究展”展覽海報
當年6月10日,巴塞爾藝博會前主席霍珀來到了合美術館,既對此展給予了高度認可,也在他日后為方力鈞在瑞士策劃的個展中加入了一些手稿。當晚在紫苑酒店談到藝術創作的問題時,方力鈞這樣說道:“創作者進入高潮時是不拘泥于形式的。”他還說:“我創作時常常是根據自己對生活與人生的體驗去發現問題,然后再去討論問題。所以,在創作中,我是絕對反對樣式化的。”很明顯,這些話對我們理解他的藝術創作無疑很有幫助!
此展舉辦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10月27日,由黃立平先生策劃,我作為學術主持的“一個人的藝術史——方力鈞個展”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盛大開幕,這一展覽以藝術家個案研究為目的,用了二樓的全部展廳,不僅十分全面呈現了方力鈞的藝術創作歷程——手稿僅是其中一部分——也較好揭示了方力鈞藝術發展背后的心理歷程,所以受到了廣泛好評。
“另類生存——方力鈞手稿研究展”研討會現場 合美術館
三
2016年是方力鈞來武漢比較多的一年,不僅因為當年4月他要在武漢合美術館舉辦“另類生存——方力鈞手稿研究展”,還因為湖北美術館與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分別向他發出了年底辦展邀請。鑒于合美術館亦向藝術家王廣義發出了年底辦展邀請,經他與黃立平等人的建議,遂成立了名為“@武漢”的學術組織,【2】其目的是希望使三館在展覽與傳播方面形成更廣泛的影響。當年11月,“存在與超驗——王廣義個展”“再識方力鈞”展與“方力鈞文獻展”先后在合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和武大萬林美術館成功舉辦,也因為三館聯動,通力合作,即在展覽、選題確立、嘉賓接待、公共教育、媒體傳播、學術研究與研討、作品展陳方式等諸多方面,展示出一個合作共贏的武漢美術界,更由于其規模、藝術家參與的力度、公眾的積極支持度、媒體的關注度前所未有,結果成為了2016年中國當代藝術界熱議的一個文化現象。而在這當中,方力鈞顯然功不可沒。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在好多次見面時,方力鈞都向黃立平館長與我談到了要啟動成立“中國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的事情,并希望加強全面合作。為此,我們有時在合美術館辦公室,有時在北京宋莊或在江西景德鎮他的工作室,反復商討了如何籌建與運行的方案。其實,在合美術館成立之初,就已經明確定下了要籌辦藝術檔案庫的目標,即不單要在收集我們辦過展覽的藝術家資料——含畫冊、書籍與電子文件等等;還要收集湖北重要藝術家、機構與事件的資料。而且在兩年多的過程中,不少藝術家與機構都給我們寄來了書籍與畫冊,我們也對外發了微信加以宣傳。由于一拍即合,在方力鈞于5月21日來合館舉辦學術講座的時候,還與黃立平館長一同舉辦了“中國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合美術館中心”的掛牌儀式。接下來,合館檔案中心不但安排有相關人員加以管理,還接連舉辦了多個手稿展和文獻展,如“手繪之謎——龐茂琨手稿研究展”“深度閱讀:毛旭輝文獻展”“多重敘事:張曉剛藝術檔案1975-2018”展“文化創新洪流中的美術思潮”“徐志偉鏡頭中的當代藝術1992-2002”展與“798-朱巖攝影作品展”展等等。
黃立平與方力鈞進行合館檔案中心掛牌儀式
據我所知,有相當長的時間,為籌建當代藝術檔案庫,方力鈞既花費了大量精力,也動用了大量人脈關系:又是籌措經費、又是尋找場館、又是與多位理事或學術委員聯系、又是與中國國家圖書館或武大圖書館的領導冾談……每每見此類狀況,我都會禁不住想,作為藝術家,他做創作已經夠忙的了,若沒有巨大的格局與公益心,他是絕對不會去管這類事情的,而這也令我特別感動。
2017年5月26日, 由中國國家畫院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立項管理的“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北京總部”揭牌成立,【3】其時,不僅組織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及理事會召開了會議,還舉辦了由我策劃的“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開幕邀請推薦展”。從此,每年都有相應的會議召開,更有相應的學術活動和展覽舉辦。再往后,一些藝術機構,如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西安美術館、華南師大等單位都舉行相關檔案中心的掛牌儀式,而這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毫無疑問,如果沒有方力鈞發揮類似粘連劑似的核心作用,“當代藝術檔案庫”根本不可能建立,故歷史一定會記住他的特殊貢獻。
2017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心舉行“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 揭牌儀式暨理事會學術委員會推薦展開幕
四
40多年來,中國的一些藝術機構,甚至包括一些圖書館、檔案館的負責人,對于當代藝術的出現既不太關心,也沒認真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其中含文集、畫冊、手稿、圖片等等。于是就導致了一個令人非常遺憾的事實,即當一些學者要研究中國當代藝術時,無論是針對某一藝術創作現象,還是針對某一位優秀藝術家,要想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就成了很大問題,相比起來,國外的一些圖書館和美術館在這方面反而比我們做的要好。從此角度看,由方力鈞牽頭成立的中國當代藝術檔案庫和其他類似民間機構一樣,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彌補一定空白的作用。這當然與王藝、丁大立、李蘭芳等理事的大力支持,還有高松寅、劉玉娟等人的辛勤工作有關。比如,自當代藝術檔案庫成立以來,在圖書收集方面,已經收齊自 1949 年以來整套的重要美術類雜志近萬余本,包括《美術》、 《美術研究》、《世界美術》、《新美術》、《江蘇畫刊》、《美術譯叢》、《美術思潮》、《美術文獻》等 ;在當代藝術原始文獻檔案的收集與整理方面。自 2018 年以來,先后對批評家王明賢、殷雙喜、栗憲庭、鄒躍進、魯虹等人的文獻資料——包括大量未公開的手稿、書信、筆記、請柬、招貼、照片等,進行了電子化的分類整理。目前,相關研究者都可經過預約前往查閱,而上網查閱的功能也在積極籌備中。作為配套工作,宋莊美術館則先后推出了“湖南:當代藝術出版索引 1985~2017”展、“1950 年《人民美術》研究展”、“徐志偉鏡頭下的中國當代藝術 1992~2002”展、“公共媒體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半路出家:魯虹藝術檔案展 1978~2020”、“劉彥手稿:1984~1990”展與“思想的溫度:鄒躍進學術文獻展”等等,另外還協助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分中心舉辦了“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邀請展(第一回)”展?!?】我的個人藝術檔案展幸運的納入其中,特別令我高興!因為這既使我能夠向老師與朋友匯報,也能夠對自己近半個世紀的藝術之路給予必要的清理。
2018年檔案庫年會在宋莊圖書館舉行
當代藝術檔案庫收藏的《美術》雜志
怎么會想到要做這樣一個展覽呢?
原來,2019年11月,我曾經在廣州美院美術館做了一個涉及個人的藝術檔案展,據說這是國內第一個與批評家相關的展覽。而這一想法乃緣于2017年,當時,廣州美院美術館前館長左正堯先生在武漢合美術館參觀徐冰個展時向我發出了邀請,即希望我能在他們館做一個呈現個人藝術檔案的展覽。但由于對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大量資料進行清理難度太大,加之我還要忙于諸多工作,故當時我設想:只是對在武漢合美術館階段的工作做一下反思。令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是,此展覽舉辦后竟產生了較好的影響。而方力鈞得知相關信息之后,立即向我發出了辦展邀請。不過,他建議,要在本展的基礎上,加入我在讀書期間,以及在湖北美協與深圳美術館工作階段的大量資料。我當然非常感謝他的美意,也很想借機對自己以往的工作做一番更全面的回顧,于是回深圳家中花了一周的時間,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清理。
“半路出家——魯虹藝術檔案展 1978-2020”,展覽海報 宋莊美術館
“半路出家——魯虹藝術檔案展 1978-2020”,展覽現場 宋莊美術館
按青年策展人周振鵬與晏以晴的安排,本展分為策展、寫作或出版、工作幾個部分。具體而言,策展部分包括我在不同時段所策劃的眾多展覽畫冊與海報等;寫作與出版部分包括我所寫作并出版的一系列書籍、在一些書籍與雜志上所發表的文章或相關手稿;工作部分則包括我在各個單位工作時留下的諸種檔案資料。而且,還有我參加各學術活動的發言手稿、日記與登機卡等等。由于方力鈞與展覽團隊的十分得力的工作,本展于2021 年 4 月 24 日順利開幕,當年6月17日,在方力鈞的積極促成下,由國窖1573支持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2018》(大學教材)新書發布會得以在宋莊美術館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批評家、收藏家、媒體人共100多人出席了大會,同時觀看了我的藝術檔案展,并和我有了很多的學術互動,這對于我今后的事業發展不無好處。
魯虹著《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2018》(大學教材) 新書發布與分享會現場 宋莊美術館
參加魯虹新書發布會的嘉賓合影
總而言之,有著人格魅力的方力鈞是寫不盡、道不完的。我本來還想寫一寫我和他在多個業務活動上的合作,比如我為他在西安美術館策辦“人生仙境-方力鈞水墨展”的過程等等,鑒于99藝術網創始人楊凱事先在文章字數上有一定的限制,只能到此停筆了。余下的故事以后找機會再寫吧。
2023年3月16日于武漢合美術館
99藝術網特約系列文章《他們的擔當》之一
注:
【1】《小魏是怎樣變成老魏的》一文于2023年3月2日首發于99藝術網,略記了我與藝術家魏光慶的交往歷程。
【2】“@武漢”是隸屬于武漢創意學會的學術組織。
【3】當代藝術檔案庫始建于2014年3月,是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年度資助項目,2016年7月成立北京中心,由中國國家畫院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立項管理。2021年8月始,由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當代藝術委員會立項管理。曾用名“中國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
【4】“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邀請展(第一回)”于2018年1月16日在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由我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