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希德·約翰遜
前日
Rashid Johnson
Nudiustertian
3月20日 – 5月10日
開幕酒會:3月20日 晚間6至8時
豪瑟沃斯香港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 15至16層
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
© 拉希德·約翰遜,圖片:藝術家、豪瑟沃斯,攝影:Daniel Schäfer
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美國藝術家之一,他為其亞洲首場個展「前日」創作了一系列全新作品,包括「淤痕繪畫」、「投降繪畫」、「海景繪畫」,以及其經典馬賽克拼貼繪畫。作品延續了復雜的構圖,探索人們對思念、流離失所等情感的集體與歷史敘述,并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相呼應。
「Nudiustertian」是一個舊式的英語短語,意為前天或者不久之前。對于約翰遜而言,展覽「前日」是對自身過去這段時間的探索。本次展覽的所有作品各自代表了約翰遜從2018年至今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發展。這些作品代表著藝術家過去數年在個人與藝術上的變化,同時也反映了全球的時代精神。
隨后,藝術家將于2024年4月至7月在上海龍美術館舉辦亞洲首場大型機構個展。
關于展覽
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
《淤痕繪畫“最后日子”》(Bruise Painting "Last Days"),2022,油彩 亞麻布,239.4 x 304.8 x 4.3 厘米 / 94 1/4 x 120 x 1 5/8 英寸 © 拉希德·約翰遜,圖片:藝術家、豪瑟沃斯,攝影:Stephanie Powell
約翰遜的布面油畫創作始于2020年,當時他剛搬到紐約長島與家人居住。除了工作室里常用的創作媒材以外,約翰遜開始使用身邊可用的新材料比如油彩棒和畫布,因此一種新的創作形式應運而生。貫穿其創作生涯,約翰遜總是根據創作媒材自身的歷史敘事來選擇材料與工具,比如牛油樹脂與黑蠟。
在這系列作品里,油彩這一具典型意義與普遍認可性的媒介,能更迫切地傳達藝術家的信息?!讣t色焦慮繪畫」(Anxious Red Paintings)里成群的鮮紅面孔,突破了藝術家經典「焦慮人」(Anxious Men)系列的視覺語言,也是此次在香港展出的「淤痕繪畫」、「投降繪畫」與「海景繪畫」系列的前身。
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
《三聯畫“自由之地”》(Triptych "Land of the Free"),2022,油彩 亞麻布,3部分,每部分125.1 x 94.6 x 6.7 厘米/ 49 1/4 x 37 1/4 x 2 5/8 英寸(帶框)© 拉希德·約翰遜,圖片:藝術家、豪瑟沃斯,攝影:Stephanie Powell
約翰遜的創作實時捕捉了主觀與集體性的歷史狀態,并以藍色與白色渲染,演變為「淤痕繪畫」(Bruise Paintings)與「投降繪畫」(Surrender Paintings)系列。在創作「淤痕繪畫」時,約翰遜與R&F顏料廠商合作調制了一種“藍黑”(Black&Blue)色,通過在畫布上疊加與延展此顏料,以單一顏色創造出了多種色調的感覺。藍色面孔反復地出現在畫布上,以豐富表現力為作品添加了幾分靈動,亦強調了約翰遜創作中繪畫手勢的重要性。帶著這種憂郁的抒情,「淤痕繪畫」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對話,展現了一個閾限空間——在此,傷口已經開始愈合,對創傷的緬懷卻仍然存在。
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
《投降繪畫“為我人民”》(Surrender Painting "For My People"),2022,油彩 亞麻布,239.4 x 304.8 x 4.3 厘米/ 94 1/4 x 120 x 1 5/8 英寸 © 拉希德·約翰遜,圖片:藝術家、豪瑟沃斯,攝影:Stephanie Powell
圍繞「焦慮人」展開的延續探索創作,約翰遜在「投降繪畫」系列里,于未經處理的亞麻布上以鈦白色油彩描繪出一張張幽靈版的面孔,暗示著接納與和解。
“抹去色彩,我在未經處理的亞麻畫布上使用白色,以讓人聯想到一種救贖與認可。這些新系列與過去幾個月內的集體經歷相呼應,它們共有一種簡單而安靜的性質。”
——拉希德·約翰遜
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
《海景繪畫“輕輕走過”》(Seascape “Walk on By”),2022,油彩 亞麻布,184.2 x 245.1 x 4.3 厘米 / 72 1/2 x 96 1/2 x 1 5/8 英寸 © 拉希德·約翰遜,圖片:藝術家、豪瑟沃斯,攝影:Stephanie Powell
展覽亦將展出約翰遜最新創作的「海景繪畫」(Seascape Paintings)系列,畫布被涂滿中性白、普魯士藍的油彩,藝術家續將顏料逐漸擦掉、刮花,形成看似單人小船的形狀。在這個藝術創作更適合拉幫結派或迎合集體主義的時代里,約翰遜視小船為自我的容器,表達了一種自主性、獨立與個人主義的想法。這些重復出現的小圖案,暗示著逃離的可能,讓人聯想到孤獨、思念、海上漂流的情景。
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
《無題破碎人》(Untitled Broken Men),2022,瓷磚 鏡面磚 烙印紅橡木 牡蠣殼 噴涂瓷漆 油彩棒 黑皂 蠟,125.7 x 97.8 x 6.4 厘米/ 49 1/2 x 38 1/2 x 2 1/2英寸 © 拉希德·約翰遜,圖片:藝術家、豪瑟沃斯,攝影:Stephanie Powell
約翰遜的馬賽克拼貼繪畫是一個雕塑畫系列,由「焦慮人」系列演變而來,源于其創作里反復出現的焦慮與逃避等主題。藝術家在此透過極其耐用的材料呈現抽象面孔。在作品里,畫布被破碎的陶瓷馬賽克覆蓋,約翰遜在工作室里為其上釉,并加入木材、牡蠣殼、噴漆、油彩棒、黑蠟、蠟和鏡面磚等材料。藝術家以復雜而深刻的馬賽克作品作為「破碎人」(Broken Men)系列的延續,并從象征性與物理性的角度,將圖像所代表的焦慮推至極限。
這群「破碎人」回應了在變動社會現實中集體與個人身份的問題。這些現代情感在約翰遜的拼貼畫中被分解、重組,形成了具感染力的宣泄式作品。他作品里的存在主義問題,在各種意義上都是具先見之明和永恒的。展覽「前日」反思著過去幾年的時間里,約翰遜個人與我們所有人集體的勝利與創傷。
關于藝術家
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
© 拉希德·約翰遜 圖片:藝術家、豪瑟沃斯,攝影:Axel Dupeux
拉希德·約翰遜1977年生于芝加哥。在芝加哥藝術學院攝影學系畢業后,他的藝術創作媒介迅速擴展至雕塑、油畫、繪畫、制片與裝置等,從而形成了復雜的綜合體跨學科創作。約翰遜以其作品中對日常材料與物件的運用而聞名,這些事物常與他的童年有關,也時常會涉及美國非裔群體的思想文化史與文化認同。迄今為止,約翰遜使用過的元素、材料或道具多種多樣,包括無線電、牛油樹脂、文學作品、唱片封面、鍍金巖石、黑皂與熱帶植物等。約翰遜的許多作品都帶有超自然的神秘韻律:它們喚起他的渴望,在接納每個事物的過程中,亦去轉換與拓展它們的意涵。